-

精选转载 | 李时悦教授:介入呼吸病学的创新突破与未来展望

2025-07-08

南山会客厅 | 李时悦教授专访:介入呼吸病学的创新突破与未来展望

原创 南山呼吸 南山呼吸
2025年07月04日 18:21
13期.jpg

近年来,呼吸介入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以慢阻肺、哮喘为代表的慢性气道疾病已成为介入呼吸病学新的“主战场”之一1。在此背景下,「南山呼吸」有幸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 李时悦教授做客「南山会客厅」,请他与大家分享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时长08:33


南山呼吸

图片


1.以支气管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介入呼吸病学是现代呼吸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见证了中国介入呼吸病学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请您分享一下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李时悦教授近二三十年,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在介入呼吸人的不懈努力下成绩斐然。

首先,仪器设备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国产常规支气管镜当下已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一次性支气管镜走在国际前沿;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已处国际前列,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生产支气管镜机器人的国家,2024年该设备已在国内获批并投入临床使用;全球首款用于肺部肿瘤治疗的经支气管射频消融系统为患者带来了新选择。这些仪器设备的研发突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能力。由钟南山院士牵头的全球首个通过呼吸内镜局部注射的化学消融药物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已获批上市,拓宽了介入呼吸技术的应用边界;以往主要用于肺实质、支气管和胸膜疾病的冷冻技术如今也能应用于纵隔疾病。

临床研究方面,多项验证新技术、新方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有序推进中,有望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更丰富的技术选择和治疗方案。

体系建设方面,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下、在学协会的整体规划下,介入呼吸病学的体系建设取得了全面进展。

总体而言,中国呼吸介入病学整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部分项目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展现了该学科的发展成就。


南山呼吸

图片


2.在您的带领下,我们看到有很多新型的介入技术在临床应用。请您分享治疗慢性气道疾病有哪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管理中有哪些价值?

李时悦教授慢性气道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主要的疾病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3.7%,我国患者总数接近1亿1。对于中重度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往往难以逆转疾病进程,部分患者即使经过药物治疗症状仍持续存在。近年来,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这类疾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以慢阻肺病的治疗为例,当前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BLVR-EBV)已发展成熟,且疗效确切,被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GOLD)推荐作为慢阻肺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冷冻喷洒技术、经支气管镜弹簧圈置入术、热蒸汽消融肺减容等新技术也已相继进入临床研究或临床应用阶段2。可见,慢阻肺病的管理中介入技术正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重要突破还有介入治疗与再生医学的融合创新。通过支气管镜刷取正常气道的基底层细胞,体外培植到足够数量后再通过支气管镜精准回输至靶区域,实现了对部分慢性气道疾病结构性病变的修复治疗,在慢阻肺病、支气管扩张症和肺纤维化等疾病领域已展现出显著成效。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国家批准,在部分地区已投入临床应用。这标志着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南山呼吸

图片


3.您作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请您分享未来3-5年,我国介入呼吸病学专科的发展方向?

李时悦教授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存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为改善这一现状,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始终坚持"普及、规范、提高"的发展宗旨,近年来更提出要"赶超",即力争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医工联合,持续推进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创新。

中国拥有丰富的病例资源,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独特优势。未来要持续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尤其应重视国际性、前瞻性研究。

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先进技术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带动学科整体发展。

这些举措将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实施,确保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均衡、高质量的向前发展。




总 结

中国介入呼吸病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慢性气道疾病治疗领域,新技术、新设备、新研究不断涌现,显著拓展了患者的治疗选择。展望未来,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将持续发力,推动中国介入呼吸病学迈向新的高度,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南山呼吸

分享